邓刚的成就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吗?

发表时间: 2022-02-05 10:13

文 | -17

编辑 | 嘈坊

2021年,钓鱼人邓刚靠着一系列“黑坑盘老板”的视频爆红网络,年终总结上,他力压一堆帅哥美女,挺入网红榜前20,年收入高达1.563亿。

很多人奇怪,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加上钓鱼这样小众的爱好,怎么就碰撞出这么激烈的火花?

于是有人把邓刚的成功归结于他的好运气,恰好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恰好这个职业在网络世界略显缺失,恰好“打工人”和“老板”的对立严重,才有了邓刚的成功。

但其实,邓刚在钓鱼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四十几年。

01、天赋初显

1971年10月,邓刚出生于湖北黄石的一个小乡村里,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每天在泥坑草堆里摸爬滚打,面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直觉和天生的亲近感。

那时候,邓刚最盼望的,就是每年六月和七月。

他爸爸是个钓鱼迷,虽然为了生计要在外奔波,但每年都会把所有的假期攒起来,等到最好的钓鱼时间——也就是每年六七月份,回到家乡钓鱼。

开始的时候,爸爸不愿意带他去,毕竟钓鱼是一件非常专注的事,万一没看好小孩,很容易发生意外。

一直到五六岁时,爸爸实在拗不过邓刚,又经过邓刚再三保证不会乱跑,这才答应带着他一起。

原以为邓刚肯定坐不住,过不了多久就会吵着要回家,没想到他明明是活泼爱动的年纪,却也耐得住性子。

爷俩经常拿着钓竿鱼食,一坐就是一整天。大概是天生就有灵性,跟着爸爸玩了几年,邓刚就把周边的鱼塘鱼种摸得清清楚楚。

到他十岁的时候,邓刚钓鱼的水平已经超过很多大人,包括带他入门的爸爸。从那以后,他爸爸每年再回来,都要让邓刚来当自己的向导。

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钓鱼只能当成是爱好,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邓刚的课业越来越重,只能慢慢减少了钓鱼的时间,但只要有机会,邓刚就会拿着渔具前往鱼塘,对他来说,钓鱼不但是爱好,也是发泄压力的一种方式。

大学毕业之后,邓刚进入了美尔雅集团,在这里,他遇到了职场和人生的第一位贵人——酷爱钓鱼的公司领导。

因为同样的爱好,邓刚和领导很快熟了起来,再加上他自己有学历有能力,从此邓刚的职场之路顺风顺水一路高升,不到一年就成了销售总经理。

除了工作以外,邓刚也在这位贵人的带领下,开始接触竞技钓。

1996年,他首次参加竞技比赛,虽然没能拿到很好的名次,却因此认识了第二位贵人——侯成胜。

侯成胜堪称钓坛的常青树,在全国性的钓鱼比赛中拿过十次以上的冠军。他第一次见到邓刚,就惊叹于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和天赋。

而邓刚当时正愁摸不到竞技钓的门路,两个人一拍即合,从此以师徒相称。

02、走上职业道路

说是认了师傅要系统学习,但当时邓刚工作繁忙,真正能完全投入钓鱼的时间并不多。

但哪怕是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他依然在一年后的全国钓王比赛中,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个结果大大出乎邓刚的意料,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萌生了以后走职业道路的想法。

之后的几场比赛里,邓刚拿过第一,拿过第四,也拿过第六,有些看着名次不算太高,但和他同台竞技的,都是钓龄几十年的专业竞技者。

在这种情况下,他一个初出茅庐的钓手能杀出重围,无疑是非常振奋人心的结果,也让他更加坚定未来要向职业钓手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那个时候,他所在的美尔雅公司刚刚上市,公司高层忙的团团转,作为销售总经理的邓刚每天脚不沾地,要去全国各地出差,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当然,累归累,收入也非常丰厚,各种绩效奖金和补贴拿到手软,加上工资,每年差不多有二三十万的收入。

九几年的二三十万,那是个什么概念?

一方面是不喜欢但收入丰厚的工作,一方面是喜欢但前途渺茫的兴趣,甚至这兴趣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务正业。这样的选择在大多数人眼里,根本就不是选择。

但邓刚义无反顾的要辞职,因为过于忙碌的工作已经完全挤压了他钓鱼的时间,他对升官发财并不感兴趣,他想要的,只有钓鱼。

当时没人理解他,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甚至那位带他入行的公司领导,都试图劝说邓刚回心转意,甚至给出了加薪的诱惑。

可邓刚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义无反顾的辞职投入了鱼塘。

03、最年轻的“钓王”

刚辞职的那几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各种竞赛里,或许有人认为,钓鱼是一样很“佛”的兴趣,带着几分遗世独立的世外高人的味儿。

邓刚不一样,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好胜心,他热爱钓鱼,也热爱赢的感觉。2000年,他在认可度极高的专业竞赛中拿下四个冠军和一个季军。在钓坛初现风采。

2001年,邓刚参加第七届钓王杯比赛,击败一众老钓手拿下冠军,成为中国年纪最轻的“钓王”,这个记录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被人打破。

自此,邓刚已经获得了钓坛大部分的个人主流奖项,于是他开始把目标转向团队钓。

2002年,邓刚和他的师兄一起,在武汉成立了自己的钓鱼俱乐部——天元竞技团,他带着团队一起横扫大小奖项,同时也没有放弃个人竞技。

有人说一个钓手的巅峰期大概也就在两三年,最多也就四五年,但对于邓刚来说,每一年都是他的巅峰。

到目前为止,邓刚已经拿下过100多个全国性竞技比赛的冠军,接受采访时他高调放话——有生之年,不可能有人超过我。

他有足够的自信,这自信出自他足够的能力。稍微对钓坛有些了解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是大话。

但邓刚觉得,还不够。

04、走出舒适圈

2019年,邓刚在社交平台创立了自己的视频号,他要把自己钓鱼的视频传上来,让更多人看到。

“我以前去比赛的时候,我在几千或者几万人眼中是钓鱼的神,他们都是高手,所以他们能认可我,但是这个圈子太小了,我需要大多数人都认同我,被人认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接受采访时,邓刚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想红,想被更多人看到,想被更多人认可。他从不认为钓鱼是闲云野鹤无欲无求是一件事。

于是他从零做起,一开始的时候数据惨淡,他既要面对走出小圈子无人认识的挫败,又要面对同行的不理解,在那些人眼里,邓刚就是“财迷心窍”,所以才去和网红抢饭碗。

说这话的人,大概一点都不了解邓刚的过去。如果真的是为了钱,从一开始他就不会选择辞职钓鱼,毕竟20年前的年薪20万,放到现在妥妥的中上层阶级。

他选择做“网红”,初心很纯粹,那就是让更多圈外人了解钓鱼,让那些热爱钓鱼却摸不到门路的人有迹可循,也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从0到100万粉丝,邓刚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听起来似乎成功的很容易,但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首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短视频最重要的就是爆点,要迅速抓人眼球,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钓鱼是节奏很慢的事,所以为了得到认可,大部分同类型博主喜欢把钓鱼拍成搞笑视频,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粉丝。

而邓刚不能接受这种把钓鱼当做儿戏的行为,在他眼里,钓鱼是一件神圣庄重,需要认真去对待的事,但他的刻板让他在一众轻松搞笑的视频中寸步难行。

于是只能另辟蹊径,去寻找爆点。

比如在一些人工钓场,也就是很多人说的“黑坑”中,假装是新手,然后接二连三的钓鱼上钩,用几百的钓费,钓上几千块的鱼,见证老板从窃喜笑开花到生无可恋的表情。

这类视频最受观众欢迎,但拍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他要走访很多地方,深入去研究钓场里的水质和鱼种,用经验来判断要如何才能快速钓到很多,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车。

而且每个钓场又只能去一次,如果去的次数多,很容易被老板记住,而按照他钓鱼的速度和质量,想必只要去一次就会被拉进黑名单。

这是从人身上找爆点,另外一种,则是从鱼身上找。

比如钓上几百斤的大青鱼。

邓刚抱着那条鱼的照片,想必不少人都看过,很难想象一个和成年人差不多大小重量的鱼是被细细一根钓竿钓上来的,这样的反差,最容易吸引人去关注。

这条鱼是怎么钓上来的呢?当时邓刚在千岛湖钓了整整两天,但一直没见大青鱼的踪影,于是他当机立断,连夜开车从千岛湖赶到东江,只睡了不到一小时,就又起床开始工作。

凌晨四点,邓刚去到东江边上,做了各种准备,好不容易等到目标,结果连续两次放空,一次断线,一直到第四次,才真正中标。

但中标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才是毅力和体力的考验,他在岸边和鱼僵持了十几分钟,决定换上救生衣下船。

在船上又经过了一小时四十分钟的博弈,鱼竿一度被拉成弯月状,最后邓刚爬到了旁边的山上,才耗尽鱼的力气,把它拉了出来。

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他始终拉着钓竿,对面是一百多斤且始终在挣扎的鱼,期间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

所以,没有任何人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你以为他只是轻松乘上了快车,却不知道他为了这趟车,跋涉了多少年,又付出了多少辛劳。

就这样,邓刚一边坚持着对钓鱼的尊重,一边剑走偏锋,拍出了越来越多合观众口味的视频。截止2022年,他的视频号已经有了2723万粉丝,获赞超1.4亿次,彻底在“网红届”站稳了脚跟。

05、争议和质疑

成名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争议,邓刚也不例外。

有人质疑他的技术,直言根本不可能几小时钓上百斤的鱼,怀疑邓刚那些“黑坑盘老板”的视频,都是和钓场老板联合好的炒作。

有人嘲笑他蹭热度,不但在网上喊话刘德华一起钓鱼,还带着对钓鱼一窍不通的女网红到鱼塘垂钓。

对于前者,邓刚根本不屑回应,有这种疑惑的,大概都是对钓鱼完全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的闲人,简称键盘侠。

对于后者,邓刚接受访谈时回击:“你说我是炒作,你怎么不去炒呢?刘德华放我的段子是因为认可我!”

他一向对自己自信,因为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如今的邓刚已经年过半百,除了“当网红”以外,他也没有放弃竞技钓。只不过因为拿到的奖项太多,所以个人竞技对他不再有吸引力,而是把重心放到了团队上。

他带着天元战队拿下一个又一个冠军,看着那些怀揣兴趣和梦想的年轻人走在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上,他期待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好,也一直在尽自己所能,让它变得越来越好。

回忆起自己的竞技之路,邓刚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因为只有怀揣兴趣,把每一场垂钓都当做是享受,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如果仅仅是为了打败别人,为了功成名就,那一直坚持下去,也只会有痛苦。

在外人看来,邓刚的成名很快,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在这之前,他已经走了四十多年,谁能想到,那个在很多人看来不务正业的邓刚,会有如今的成就?

几分兴趣,几分天赋,几分追梦的勇敢,几分好胜心,再加上几分时运,造就了如今的邓刚。

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他的经历,或许可以成为不少人的指路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