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的跳远热情,招潮蟹的炫耀风采

发表时间: 2016-08-15 15:01

夏季,不少市民游客都喜欢到海边游玩、嬉戏,也会邂逅一些“海洋小精灵”:招潮蟹、弹涂鱼、中华鲎、藤壶……有的藏身于滩涂,一旦有人靠近,就躲进淤泥,动作敏捷得让人看不清模样;有的生存在礁岩石缝之间,任它潮涨潮落,我自巍然不动。在夏日时节,在我市海域的潮间带上,它们也异常活跃。 文/图 记者 戴舒静

弹涂鱼

无腿的“跳远高手”

静时呆萌动若脱兔

在前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有一幕让很多人印象十分深刻:浙江三门湾的渔民,用鱼竿一样的钓具一甩,就将几十米开外的弹涂鱼一下子钩起来。

在翔安一带,弹涂鱼也十分常见。日前,在新店东园渔民张春泉的引导下,记者在靠近该社区的九溪入海口的滩涂,找寻弹涂鱼的身影。

生性警惕跳跃迅速 有动静就躲进滩涂

弹涂鱼,也叫“跳跳鱼”,平日里生活在滩涂上,在水里游动极快,还能在陆地上跳跃,犹如起舞一般。

这些小家伙生性警惕,记者还在两三米开外,它们就快速钻进滩涂里,留着一个个成人食指粗的小洞。张春泉说,一会儿它们见外面没动静,就会自己钻出来。果然,记者蹲在滩涂边不到10秒,这些“小精灵”就从洞穴里探出头,觉得周围没危险后,便一跃跳到滩涂上,“呆萌”地趴着。

通过长焦镜头,记者终于看清它的全貌:头上长着一双像青蛙一样的眼睛,鳃旁边一对鳍,可以快速爬行。

渔民捕捉有“秘诀” 滩上插竹造“假巢”

张春泉说,弹涂鱼是讨海人喜爱的一道美食,不仅可以煮汤,还能煎炸烟熏,肉质鲜嫩美味,最关键是,不用像其他鱼那样开膛破肚,因为它相对较难养殖,平时都是吃野生小虾米,内脏比较干净。因此,弹涂鱼的身价自然很高,市面上经常一斤能卖到70元。

相比浙江渔民高超的“钓技”,东园一带的讨海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难度系数小了很多,但效果却不输前者。

张春泉说,“跳跳鱼”喜欢钻入滩涂里,底下四通八达,只对着洞肯定挖不到;即使没钻进洞里,它在滩涂上一弓一蹦,移动很快,也不好抓。

根据它们的特性,讨海人找来手指粗的竹子,锯开,然后一根根插进滩涂里,洞口再涂上泥巴,伪造成弹涂鱼的巢穴。等它们集中出现后,渔民们会突然故作声势,吓得它们四处逃散,有的就会钻进那些“假巢穴”里。由于竹洞很窄,弹涂鱼卡在里面后,进退不得。

这时,渔民们将竹子拔出来,将一条条弹涂鱼倒进篓子里,然后再重新插回去,可谓省工又省力。

藤壶

爱搭便船的“讨厌鬼”

风吹不走雨打不落

在我市环岛路附近海域,还有翔安澳头一带的海边礁石上,经常会附着一个个“丑疙瘩”,外观像一座座微缩“火山”。这种小疙瘩,其实是一种节肢动物——藤壶,因为体表的坚硬外壳,它还常被误认为是贝类。

附在船体、农机上 经常“搭船不买票”

据厦门海洋职业学院生物系赵梅英老师介绍,藤壶是厦门海域较为常见的生物之一,其壳口上有能活动的壳板,打开时,可滤食浮游生物,合上后,可防御其他生物侵扰。藤壶能分泌一种胶,具有极强黏合力,任风吹雨打、潮涨潮落,它们都能始终吸附在礁岩上。

据赵梅英介绍,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由于附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很强,不仅会吸附在螃蟹、牡蛎、扇贝、海龟、鲸鱼体表,还经常附着在船体上,“免费旅行”,量大到一定程度,它们还会减慢船行的速度,增加燃料的使用量,造成相当大的困扰。

张春泉说,本地渔民很讨厌藤壶,它们经常寄居在村口的挡潮闸,还有一些养殖池的增氧机和抽水机上,每次刚清理完,很快又有新的“长出来”,对正常的渔业生产是个不小的困扰。

营养丰富可入药 采挖要巧不能硬敲

据了解,藤壶叶是一种非常鲜美的食物,其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丰富,还是难得的中药材。据《中药辞海》《中华本草》等记载,藤壶壳有抑酸止痛之功效,肉可解毒疗疮,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烫伤、小儿头疖、疔疮肿毒等。

据悉,采挖藤壶时,一般得选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因为这时的潮汐落差大,更容易敲到量多、个大、肉肥的藤壶。采挖时,还需用专门的铁铲子,对准藤壶底部与礁岩的连接处用铲子一敲,将固壳敲飞,再把藤壶肉铲进桶里。要是不懂得诀窍,硬敲也只能敲掉一点粉末而已。

招潮蟹

热情的“弄潮儿” 挥舞大螯胆子小

招潮蟹

这个季节,与“跳跳鱼”一同称霸滩涂的,还有招潮蟹。这群红白相间的“小精灵”,常常挥舞着一只大螯,迎着潮水而立,好像在打招呼。不过,看似威武的招潮蟹其实个头很小,胆子也很小,一有人接近,它就迅速钻进了滩涂上的小洞穴里。

挖洞求偶“护食” 一只大螯作用多

这些小螃蟹与常见的螃蟹不同,有一只螯非常大,是另一只的五六倍。60岁的新店茂林渔民蔡乌番告诉记者,招潮蟹常年生活在滩涂,一个个小洞就是它们的巢穴。现在正是招潮蟹的活跃季节,只要有滩涂露出来,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在本地,它们被称为“脚仙”。

蔡乌番说,这些招潮蟹生活习性很有意思,一生只为求偶和觅食。而这只大螯,就是它们最重要的“生存武器”,挖洞、求偶、威吓敌人等都靠它,长得越大,越招异性欢迎,也容易吓退其他竞争者。

蔡乌番抬起一只手,模仿起招潮蟹吃食的动作。他说,招潮蟹的食物主要是滩涂上一些有机质,吃的时候,不像其他螃蟹用一对螯一起往嘴里塞食物,而是把大螯摆在身前,用另一只小螯塞食物。老蔡说,这可能是招潮蟹怕食物被抢,要将食物牢牢地护在自己的身下。

这只大螯也可以当“大铲子”。老蔡说,招潮蟹挖洞时很有趣,它会用大螯将滩涂挖开,然后钻个洞,再把洞里的泥巴“一铲子一铲子”挖起来,裹在“腋下”,再横着爬出洞,把泥“运”出来,就像在运土头一样。

个头太小没啥肉

大螯掉了还能长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看到招潮蟹时都惊叹,怎么有那么多螃蟹,都想下去抓,结果还没走近,它们全部躲起来了。”渔民张春泉说,其实他们当地人不会吃招潮蟹,因为它们的个头实在太小了,又没什么肉。

不过,也有人发现招潮蟹还是可以吃的,最美味的部位正是它们的大螯。据称,有人曾经抓过很多招潮蟹,将它们的大螯都折下来,再把它们放走。那些大螯用开水清煮,里面的肉还是很清甜美味的。而招潮蟹的大螯掉了之后,会再长出小螯,而小螯则会慢慢长大,取而代之。

张春泉说,如果要抓这种蟹,只要拿根棍子,往它钻进去的洞里挖,一般一挖一个准。当然,捕捉的时候,还是得小心它们的“大钳子”。

厦门滩涂常见海洋动物

安静的岸边“蜗居者” 渔民按特征起“俗名”

除了跳跳鱼和招潮蟹,滩涂上还有一群安静的“蜗居者”,它们就是螺。

57岁的东园渔民张建迎说,这个季节,他的养殖场附近经常看得到各种螺类。当地人常会根据这些螺的特征,起个俗称:身上有刺的,叫刺螺;肉吃起来有点苦的,叫苦螺;喜欢趴在岸边石头的,就叫石螺……

“别看这种螺看起来安静,其实它们有的是会吃肉的。”张建迎说,根据这一习性,渔民们会抓来一些小螃蟹捣烂,撒在滩涂上。一段时间后,原本四散的螺就会赶来“聚餐”,这时,忙完其他事的渔民回来,就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有时,一下子就可以抓到好几斤,省时又省力。

张建迎说,这些螺类肉质鲜美,可以煮酱油水,或者用开水煮熟后,蘸点醋或酱油吃,十分美味。

中华鲎

酷似头盔的“海底鸳鸯” 繁衍上亿年

资料图

在大嶝岛阳塘社区,有一块天然沙滩,在夏季时,运气好的话,可以在沙滩上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它们酷似头盔,拖着长长的尾巴,爬上沙滩交配、产卵。

据大嶝渔民小洪介绍,中华鲎平时都是成对出现,一雄一雌,一旦结成夫妻,便形影不离。因此,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所有鲎又有“海底鸳鸯”之称。

据了解,中华鲎自泥盆纪出现在地球上,与三叶虫一样古老,至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在我省沿海地区十分常见。由于数量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食用或药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吃鲎可引发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后死亡率较高。另外,鲎肉中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易致痛风。

海蟑螂

贪吃紫菜的“小偷” 步足每秒能跑16步

资料图

在我市海边,有一种跟蟑螂长得很像的生物,它就是海蟑螂。

海蟑螂是一种甲壳纲等足目的动物,有7对脚,水陆两栖,以陆栖为主,其步足每秒能跑16步。它的甲壳不具有蜡质,不能防止水分蒸发,所以必须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海边的岩石是它们的乐园,这里生长着藻类,又有浪花不时地拍打润湿,岩缝还可以用来躲避天敌。

海蟑螂贪吃紫菜等藻类,数量一大,常会对海藻养殖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在我国南方沿海,不少渔民常用海蟑螂治疗跌打损伤和小儿疳积等症。此外,它对不少鱼类来说,也是美味的食物。喜欢在海边钓鱼的人,常常就地取材,抓海蟑螂来当鱼饵。

可口革囊星虫

最熟悉的“陌生人” 采挖时要用对力气

资料图

土笋冻可以说是最独特的闽南小吃了,许多厦门人和外地游客都对它情有独钟。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土笋冻”的原料是可口革囊星虫。

可口革囊星虫属于星虫动物门,俗称海泥虫、海丁、海蚂蝗、泥丁、土笋等,是一种蠕虫状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潮间带高中潮区泥沙滩或红树林泥滩。可口革囊星虫体细长,形似纺锤,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挖土笋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由于星虫生活在几十厘米甚至一米的海滩下,所以需要用锄头等工具,有时“掘滩三尺”才能挖到一条。

数据】

厦门湾物种有多少?去年底,由国家海洋三所研究员黄宗国主编的《厦门湾物种多样性》出版。书内称,自达尔文时代至今100多年来,厦门湾记录的物种共有5713种。从各生物门来看,节肢动物门有928种、脊索动物门有909种、硅藻门有684种、软体动物门有558种,其他门都不足5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