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斗文化探秘:历史源流篇

发表时间: 2020-05-28 09:54

中国斗鱼是现今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它们分别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越南黑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它们生活在中国、东南亚等地的小河沟、池塘和沼泽里的一种小型鱼类,在自然界中以孑孓、红虫等小型水生昆虫与软体动物为食,它们对消除病媒蚊虫、减少蚊虫滋生有重大作用。斗鱼因其具有占据领地、守卫巢穴和保护幼鱼而相互攻击的习性而得名。由于斗鱼属鱼类具备褶鳃,可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因此能生活在氧容量低的水体中。其坚韧的生存能力使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中圆尾斗鱼还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被发现。

在我国民间,孩童蓄养国斗是一种悠久的传统。现今发现最早记录国斗的文献可以追溯至宋代。如宋代张世南在其《游宦纪闻》一书中,就有乡村儿童饲养斗鱼相关的记载:“三山(福州)溪中产小鱼,斑纹赤黑相间。里中儿豢之,角胜负为博戏。昔有斗禽,未见有斗鱼,亦可观也。” 文中“斑纹赤黑相间”的小鱼就是中国斗鱼中养殖时间最早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红蓝叉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由于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叉尾斗鱼,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水族圈,一提起国斗,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普叉”,因此“普叉”俨然成为“国斗”的代名词。在国内不同地方,普叉有多种俗名,如盖斑斗鱼、萍蒲癞、沙蟒、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等。

在明代,蓄养斗鱼并观其相斗成为市井小民的一种乐趣。被称为明初一代文坛领袖的宋濂,在其流传甚广的《书斗鱼》一文中描绘了其客居南京时看到的当地人蓄养斗鱼的情形:“余客建业(即今之南京),见有畜波斯鱼者,俗讹为‘师婆鱼’,其大如指,鬐鬣(鱼的脊鳍。“鬐”同“鳍”)具五采,两腮有小点如黛,性矫悍善斗。人以二缶(瓦器,这里泛指缸)畜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若蝇、及蚊。伺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各扬鬐鬣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久之忽作秋隼击,水声泙然鸣,溅珠上人衣,连数合复分。当合如矢激弦绝,不可遏,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其或负,则胜者奋威逐之,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云。” 在这里,宋濂描述了南京人蓄养斗鱼的方式,表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斗鱼性喜跳跃,在饲养时用荷叶放到水面以防跳;并且描述了当斗鱼吐泡后,才将两条鱼放到一起打斗,表明当时的人们熟悉斗鱼的性情,斗鱼吐泡是建立了领地感的标志,此时若有入侵者,必然会为保卫领地而奋力一战。但宋濂却误将矫悍善斗的斗鱼视作舶来品了。而明代的顾起元则在其《客座赘语》卷四中对此予以纠正,指出“今闽中有此鱼,以夏而饲,秋则否。”认为福建一带即有国斗的存在,并且观察到国斗可以在夏季多加喂食,入秋以后则可减少投喂的规律。


斗鱼游弋图

令人惊奇的是,在明代,蓄养斗鱼不仅是升斗小民的生活情趣之一,还流行于权贵富人之间,甚至还有人因为向当权太监进献斗鱼而得以升官,可见当时朝野上下蓄养斗鱼风潮之盛。如清人陈淏子《花镜》附录中记载道:“斗鱼,一名文鱼。出自闽中三山溪内,其大如指,长二三寸许。花身红尾,又名丁斑鱼。性极好斗,好事者以缸畜之,每取为角胜之戏,此博雅者所未之见也。昔费无学有《斗鱼赋》,叙云:仲夏日长,育之盆沼,作九州朱公制亭午风清开关会战,颇觉快心。又,先朝有人携斗鱼数十头,以贻中贵,中贵大悦,为之延誉于朝,遂得显擢者,皆斗鱼之力也。”

明末清初胡世安在其《异鱼图赞补》一书中专有一篇关于斗鱼习性的记载:“有鱼矫悍,斑纹炫盼;习训争长,里儿竞豢。” 胡在此书中,依照明代杨慎《异鱼图赞》的体例,以一图一赞的方式,描述了斗鱼身形矫健、性情悍勇的特性,以及村人竞相豢养的情况。

到了清代,蓄养斗鱼也风行于粤东地区,成为当地简朴乡村生活难得的欢乐之一。如晚清嘉应三大诗人之一的胡曦,在其《兴宁竹枝杂咏》中以诗描述乡人们饲养斗鱼的情景:“锦鳞五色喜盆居,笑托萍蒲癞自如。水暖掀翻葵扇尾,坚牢铁嘴斗双鱼。”全诗格调清新,显示出对乡村生活的自足与快意。另外,客家学大师罗香林教授在《先考幼山府君年谱》中也提到:“同治十年辛未……在侠坡乡。喜畜彭菩萨鱼(斗鱼)……其状形小口巨,长者可二寸,鳞富彩色,腹作条纹。尾形张之作葵扇状者曰:‘葵扇尾’。雄者悍捷好斗。粤东畜彭菩萨者,春夏之交趋陇亩沟涧,视其沫舀取之,置之瓦盆,饲之蚊、蝇、沙虫、浮萍之属,待其壮,使与他童所畜相搏,视其驰逐水际、奋勇冲啮以为乐。”


普叉鼓鳃夸示图

此外,在我国潮汕地区,当地人称呼国斗为“沙蟒”。赌鱼的盛行,也使得当地人对搏击型“沙蟒”的特征具有更深的认识。如认识到具有“头黑、嘴阔、斑广、纹直、尾大”等特征的国斗特别骁勇善战;再如以生活环境来辨别战斗力强弱,将国斗分为“一坑、二井、三田”三个等级。“坑蟒”“井蟒”和“田蟒”分别指生长在激流形成的水坑、较深的水井和稻田灌溉渠里的国斗。人们普遍认为,坑蟒色艳力足,战斗力很强;井蟒色深体大,耐力好;而田蟒的战斗能力则较差。

上述资料表明,我国民间赏玩斗鱼至少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且人们对国斗的习性有很深的了解,甚至对搏击型斗鱼的某些特殊体征亦有认识。

在西方,国斗从1869年传入欧洲并由法国育种家卡蓬尼尔(Carbonier)成功繁殖,成为了第一种被人工养殖的淡水热带鱼,受到欧美水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德国著名的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Frank Schafer)在《迷鳃鱼大全(All Labyrinths)》(1997)一书中也给予中国斗鱼非常高的评价,称其为“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 。150多年间,国外专家对中国斗鱼进行了多次改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培育出蓝叉、20世纪90年代培育出火焰天堂鱼(简称火焰叉),2019年5月培育出蓝色火焰天堂鱼(简称蓝色火焰)等。这些新品种的推出,为国斗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受到了水族爱好者的追捧。